客家風情-土樓

客家風情-土樓
 

  大家聽到客家兩個字,一定會聯想到好吃的客家料理阿,油桐花等等,但是,你知道客家人還有一種很有名的建築物嗎?你一定想到了,是客家土樓呢!!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土樓:
       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土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其中《重修虔台志》記載著閩西的土匪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與連城的交接處建立了兩座土樓。而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則記載漳州地區居民開始建築土寨以抵禦海寇的騷擾。
根據黃漢民和曾五嶽的看法,土樓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戶閩南。閩南許多圓形山頭,至今還遺留古代兵寨的遺蹟。圓形的山頭自然不宜築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遺蹟多呈圓形。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土樓的原型。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為多層圓土樓。客家系由中原遷移到閩南,帶來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衛需要,建立厚土牆,這便是最初五鳳樓和方土樓的來源。由於圓形的土樓,可以用同樣長度的外牆,包圍著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層瞭望點的視野,比方樓寬闊,因此也被客家人紛紛採用。

營造技藝

土樓的營建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客家土樓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徐松生所說,土樓用土「田間腐殖質下面一層泥土最好」,含水量宜在18%。整牆是整個工程中的難點,需要「傾斜一些」曬乾後才能垂直於地面。後期防水也非常重要。
材料
就地取材,由紅壤(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杉木條、鵝卵石、石灰、細砂、竹片、糯米粉湯、紅糖、蛋清夯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因此大型的土樓需要家境殷實的人家集數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布局
一樓為廚房,二樓貯藏糧食堆放農具,三樓臥室。
一樓、二樓不向外開窗。三樓以上才對外開窗。
有的土樓在高處建有瞭望台。

土樓的防衛系統

土樓的外牆底層多由花崗岩石塊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連,厚度一公尺至兩公尺,不怕敵人火攻;厚實的土牆,箭矢子彈不入,還可以抵擋炮彈。1934年國民政府軍包圍據守一座土樓的國內反叛軍時,曾炮轟土樓,十九發炮彈只在土樓外牆留下小坑[16]。石牆部分一般向下深築兩公尺,以防敵人挖地洞。外牆底部一二層不開窗,十分嚴密。大門的門框由大塊花崗岩鑿成,大門用二、三厚的木板製造,外包甲。為防敵人火攻,大門頂部築有滅火水槽。土樓外牆最高層,四周設有射擊孔,土樓居民可以從射擊孔用槍械居高臨下射擊來犯的強盜或敵人。射擊孔外小內大,便於槍管左右上下移動。土樓的環形走廊,俗稱走馬廊,利於防衛人員和彈藥的調動。一些土樓如二宜樓,沒有走馬廊,代之以緊靠外牆內壁的環形通道,作為戰時人員彈藥調度。福建西南許多村落的土樓,更聚合成土樓群,形成聯防布局,易守難攻。土樓底層倉庫儲備糧食彈藥,可以維持幾個月。在緊急情況下,土樓內還有暗道,通往鄰近土樓或田野,便於居民撤退。

(苗栗客家圓樓)
      而在我們苗栗呢,也有可以看的到這樣的樣式的建築物喔!!就是位在後龍的客家圓樓,可以去欣賞客家土樓的壯觀,也可以入內參觀各式的展覽喔!!很適合帶大小朋友一同前往的地方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苗栗客家圓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