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的概念
凡是利用柴火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
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壞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燒陶藝的特點
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别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窜入窯内,產生落灰經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温暖,層次豐富,質地粗曠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釉不同;不重復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窯,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着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柴燒来就具有很高隨機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視為随機性的效果,柴烧陶的特質本来就不那樣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美麗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其變化與獨特性,是電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柴燒作品,創作者的執着精神甚于技巧的琢磨,因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與土、窑與柴、火與自然等共鳴的大地交響曲中,浴火重生為生氣盎然的茶器了。
資料出處:互動百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