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介紹-不要再被騙! 4招辨別真假食物

分辨真食物與假食物的4個方法!眼望、鼻聞、手摸、口問,拒絕再被騙!
對於食物真假,別再漫不經心正常人每天約負載700種化學物質,主要遍佈於食物、飲水及清潔用品,其中絕大多數在我們祖父母的年代還未被研發出來;甚至可以這麼說,阿嬤時代吃的黃豆、玉米,可能都和我們吃的不一樣!
像是美國孟山都公司原本是有機磷除草劑的製造商,後來,因推廣基因改造作物,在全球農業生產的比例極高。基因改造作物固然讓糧食產量增加,卻也衍生出眾多爭議,基改作物對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隱憂。
揪出假食物,為健康清除地雷你知道市面上很多豆類和作物是經過基因改造的嗎?你曉得加工食品往往添加了化學物質嗎?這些都不是真食物!常有科學家在報導中宣稱:「某某物質在小量攝取之下是無害的!」這種論點我向來不以為然。很多標準隨著科學進步時時在刷新,今天的安全值到了明天可能會致癌,況且有風險的物質累積數十種、上百種時,誰知道物質之間會不會交互作用,引發更大的問題?
如果你接受「現在吃沒事未來會沒事」的論點,請和我一起嚴格的把關,利用4大方法揪出假食物,掃除健康的地雷,把它踢出你我的生活。
方法1 眼望→別被「鮮艷色彩」和「完好無缺」的外觀矇蔽!
蔬菜類:了解假食物的樣貌特徵,再透過眼睛觀察,就能避免買錯。菜蟲吃菜和人吃米飯同樣天經地義,當你發現菜葉完好無缺、根莖過度膨大、顏色白到過頭,就該警覺這不是真食物
豆芽菜→又白又胖的絕對不能買!每個人讀小學時都種過豆芽,還記得它的模樣嗎?長長的根上有鬚,莖略短略黃,芽葉有點黃綠,這是正常的樣子。如果你上市場看到豆芽的莖又長又白又胖,根短無鬚,芽葉顏色很淡,那是有些業者為了讓賣相好、生長期縮短,在耕種時加了漂白劑、肥大劑和除草劑,千萬別買。
小黃瓜→又直又粗表示噴灑農藥!小黃瓜在幼果階段若被果實蠅叮咬,瓜實會彎曲,有些農民便噴灑農藥,讓蟲根本無法停在小黃瓜上。如果看到小黃瓜又長又直又粗,代表使用肥料之外,還可能噴灑了農藥。相同原理的還有茄子和四季豆,如果外觀過長、過直、過粗、無疤痕,都可能用了藥。
地瓜葉→莖又粗又長、嫩葉多大有問題!地瓜葉因抗氧化力和排毒效果良好,搖身一變成為熱門蔬菜,基本上它不易得病,不需噴灑農藥,然而為了讓它生長蓬勃,有些黑心農民會過度施肥,使用生長激素。仔細看,地瓜葉的長相和從前不太一樣,尤其是粗莖部分;如果粗莖很肥很長,嫩葉又非常多,往往是生長激素造成的,最好別買!
高麗菜→沒有蛀洞,表示農藥殘留高!高麗菜很甜,在生長階段菜葉層層包覆,為避免蟲害,農民會噴灑農藥,有些人以為剝掉最外層的菜葉就安全了,那是不正確的。如果高麗菜完美無瑕,一個蛀洞都沒有,表示農藥殘留量很高。同屬十字花科的青菜,例如小白菜、青江菜、結球萵苣等,請以相同標準來審視。
菇類→顏色太白、就是添加漂白劑!現在菇農大都以木屑太空包來栽培,用藥情況改善很多,然而菇類蛋白質含量高,採收後須在攝氏7度的條件下運送,否則會快速酸化產生異味,顏色也會變黃,於是有不肖業者為賣得好價錢,用漂白劑來掩飾酸敗。杏鮑菇、洋菇、金針菇、秀珍菇、雪白菇等過於雪白,都有漂白的風險。
白蘿蔔→過於雪白,往往含有螢光增白劑!蘿蔔種在泥土裡,泥土不是白的,為什麼蘿蔔會白到發亮?事實上,正常的白蘿蔔會微黃,如果顏色雪白,極可能是經過漂白,經檢驗往往含有螢光增白劑。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白蘆筍、蓮藕、蔥白等農作物,以及加工品菜脯上。
蒜頭→蒜瓣較大,大多是進口蒜頭,品質難控制!蒜頭自古被視為有療效的食材,中西皆然,它含有大蒜素,可殺菌、消炎、提高免疫力、預防動脈硬化。因氣味刺鼻,蒜膜又不易去除,剝蒜頭是很多主婦的夢魘,所以大家喜歡購買蒜瓣較大的方便處理。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進口蒜頭,顆粒雖大,香氣卻遠遜於本產,加上進口國的土地污染和用藥狀況難以掌握,因此我建議最好選擇台灣蒜頭。

▲好的豆芽菜,莖較細,很容易折斷。如果在市場上看到莖又白又胖,則不要購買。

▲採收白蘿蔔時需要花費極大力氣,且會帶些泥土。因此選購時,最好選帶點泥土的,比較不可能被動過手腳。
水果類:基本上,如果有泛黑現象,代表黴菌在作怪,絕對不要吃;至於大得出奇的尺寸也不建議購買,這些都不是真食物。
鳳梨→太大顆、鱗目又胖又圓不能買!鳳梨富含酵素,好吃又適合入菜,是台灣人很愛的水果,它的品種多,香氣也不一樣。如果尺寸大得離譜、鱗目又胖又圓,我就不買,因為有些果農為了讓鳳梨長得大顆,並縮短收成時間,會施用生長激素。
芭樂→選有機芭樂最安全!從前的芭樂經常看得到粉末,那是介殼蟲侵襲的證據,如今這種情形相對少了,你覺得是為什麼呢?芭樂屬於表皮較粗糙的水果,種植過程裡,有些果農會套袋,有些則不會,若擔心農藥殘留,最好將果皮削掉不吃,但我更推薦選購有機芭樂。
草莓→巨無霸的草莓,往往添加生長激素!以台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種出的草莓不至於太大顆。如果看到巨無霸體型的草莓,須懷疑是否使用生長激素,這時只要將草莓切開,倘若果實中心點是空洞的,就可能用了生長激素。

▲過大的草莓雖然漂亮,但暗藏危機,倘若切開後發現有空心,就千萬不能吃!
香蕉→外觀沒有黑點,有浸泡防腐劑之虞!香蕉從採收到賣至消費者手中,大約歷時一個月,採收之際果實仍然青綠,在這個月裡才逐漸黃熟。有些果農為了讓香蕉完好不受蟲害,會浸泡殺蟲劑,農藥便透過果皮滲入果肉。買香蕉時,如果外觀沒有絲毫黑點或損傷,我會懷疑是不是浸過藥物。
肉類及加工製品類:肉類和加工製品的安全性很難確保,但有些徵兆可供我們判斷「這絕不是真食物」。

燻製肉品→色澤太紅艷,絕對不能購買!
燻製肉類加工品一定會添加亞硝酸鹽,這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同時增豔肉品色澤。一點點肉毒桿菌就會致命,所以多數人認為亞硝酸鹽是「必要之惡」,卻忽略「必要之惡」依然是惡,它在人體內很容易被轉化成亞硝胺,一旦超標就致癌。不管是火腿、培根、香腸、熱狗,只要色澤太紅艷,絕對不要購買。

▲好的香腸色澤應呈自然肉質色;過於鮮紅,有可能是加入色素增豔。
肉鬆/魚鬆→顏色鮮艷得太均勻,代表有放添加物!肉鬆和魚鬆是用豬肉和魚肉,加大量油、鹽、糖所炒製而成。為延長保存期限,有些業者添加防腐劑或亞硝酸,有些業者則為節省成本而添加豆粉。如果顏色太鮮豔、太均勻,代表加了亞硝酸和色素,不建議購買;豬肉纖維較粗,肉鬆應該成絲,如果看起來很碎,代表摻入過多豆粉;魚肉纖維較細,魚鬆較不會成絲,粉狀物會比肉鬆多。
雞蛋→蛋殼光滑、厚薄不均的不能買!雞蛋的「淨蛋白質利用率」非常高,蛋黃中還有卵磷脂,是很棒的食材。儘管常被抽檢出殘留動物用藥,但這無法透過觀察而發現,我們所能做的,是向飼養方法人道的養雞場購買(不過度擁擠、不剪雞喙、不強迫餵食),並在挑選時避開以下狀況──蛋殼有裂紋(代表細菌侵入)、蛋殼光滑薄透(代表不夠新鮮)、蛋殼厚薄不均(代表母雞很老了)。至於敲開蛋殼後,外層蛋液應如水般清澈,內層蛋液要像透明果凍般濃稠,蛋黃則應質感濃醇、無腥味,具備這些條件,才是新鮮的好雞蛋。

▲新鮮雞蛋,蛋液應如水般清澈,蛋黃部分則要濃稠且完整。
海鮮類:掩飾不新鮮的狀態、添加有毒化合物防腐,都是海鮮類的大問題,這些假食物會荼毒健康,甚至危及性命。

牡蠣→外形不完整,顏色太灰白不能買!
近年沿海養殖水域飽受污染,除了重金屬含量過高之外,並不時查獲走私的大陸蚵,檢驗出含有硼砂、防腐劑。如果牡蠣的外形不完整或看起來稀爛破碎、顏色灰綠或死白、浸泡的水特別混濁或有臭味,都不建議購買。
文蛤→殼色淡白、有斑駁狀況不要買!
每顆文蛤的顏色和紋路都小有不同,但消費者大都喜歡買殼色較淡的,所以有些攤商乾脆將文蛤放入雙氧水和鹽酸中浸泡,很快就從黑色變成米白或淡黃色。如果看見文蛤殼色很淡,且表面沒光澤,甚至有點斑駁,那麼請提高警覺!
烏魚子→形狀對稱,顏色太均勻不要買!
烏魚子是用雌烏魚的卵囊,以手工鹽漬、日曬、壓製而成,製作過程繁複且耗時多日,所以價格居高不下。雌烏魚的卵囊有天然的膜,當膜破掉時,會以豬腸膜來補。

坊間有些廠商會將魚卵灌入豬腸膜,壓成烏魚子形狀,魚目混珠來出售;也有廠商為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縮短日曬天數,因日曬不足衍生的問題,便用防腐劑來預防發黴、用色素來增色、用人工調味劑來掩飾腥味。如果發現烏魚子的顏色太勻稱,或形狀極為對稱,就值得存疑。
*白佩玉這樣選:
選購烏魚子的2大要點

在選購烏魚子時,我的標準很簡單,掌握「要點1:用養足三年才收成的烏魚子;要點2純手工日曬

▲我曾到雲林縣參觀,並親自參與烏魚子的製作過程,雖然費時又費工,但口感一極棒。
鮮魚→魚鰓顏色太紅,要保持存疑!
以前婆婆媽媽都說買魚要看鰓,鰓色紅表示新鮮。現在這招不靈了,因為漁業署和衛生署抽檢時發現,某些廠商用一氧化碳處理生鮮魚類,藉由一氧化碳和血紅素結合,使魚肉、魚鰓看起來紅潤,甚至連不新鮮的氣味都被掩蓋,令人難以分辨。還有些魚販為了讓魚保持新鮮的模樣,將魚浸在添加了甲醛的水中,消費者很難再用肉眼判斷新鮮與否。我建議購買有生產履歷的魚,養殖戶寫得清清楚楚,此外,真空包裝比鋪冰海鮮讓我放心;大型魚如果是解凍後分切再冷凍,我不會購買,因為反覆解凍冷凍會孳生細菌
*白佩玉這樣選!
外表鮮艷的魚,有可能是泡過防腐劑!

▲有些商人為了延長魚的保鮮時間,會放入添加甲醛的水裡過水,令人難以分辨。

▲選擇購買有生產履歷認證、真空包裝的魚,才有品質保證。
方法2 鼻聞→別以為有「酸味」、「海味」就是正常的!每種食物自有其味道,添加化合物後,往往會造成氣味改變,這也是我們辨識假食物的線索。

海味乾貨類:我們所吃的海產類,除了以冷藏、冷凍保鮮,製成乾貨也佔很大一部分。製作過程如果添加不對的東西,味道聞起來就會刺鼻不舒服。
魷魚乾→麵攤魷魚又厚又脆,不要吃!
選購時,先以味道來判斷,聞起來不要有剌鼻的黴味。另外,你可曾納悶麵攤的魷魚為何又厚又脆,我們自己卻發不好呢?關鍵在於很多店家用藥水發泡。我不建議購買發好的魷魚,寧願買乾貨花時間浸泡,至少是安全的。
乾燥干貝→顏色特別白、氣味刺鼻,拒絕購買!干貝乾貨的問題非常多,為了好看,無良業者會用過氧化氫(雙氧水)保存、用甲醛防腐、用漂白劑將原本的土黃色變成米白。選購時,如果顏色特別白、聞起來有刺鼻味,別買就對了。
蝦米→將蝦米折斷,如有刺鼻味不宜購買!市面上進口和走私的蝦米很多,外表看起來漂亮,卻含有很毒的致癌物。經抽檢發現,很多大陸蝦米是用廉價的小蝦曬乾,再用工業色素染色,要紅、要橘、要黃,任君挑選。購買前,可嘗試將蝦米折斷,看裡層和外層顏色有無落差,或是泡水看會不會褪色,並聞聞看有無刺鼻味,若有上述狀況則不宜購買。小魚乾也請用同樣標準來把關。

▲挑選蝦米時,要將蝦米折斷,觀察有無色差及刺鼻氣味。
珊瑚草→顏色雪白,恐有漂白的問題!珊瑚草又稱為鹽草,自古被視為可延年益壽的食物,因富含膠原蛋白、酵素和多種礦物質,遂有「海底燕窩」的美稱。珊瑚草的天然味道和海藻類似,然而為了賣相,很多廠商刻意將它漂白。購買前請先聞過,若有藥水味就別買,且料理前至少先用熱水汆燙兩次才安全。

▲珊瑚草應為微黃色,若看到太過雪白,則要避免購買。
海鮮類:有些業者在出售海鮮之前,會用「甲醛」等化學劑來防腐、殺菌和漂白,這時透過嗅覺可以察知。

蝦子→泡過甲醛水的蝦,有股臭味很明顯!蝦子光看顏色還不夠,最好聞一聞,因為有些攤商為了讓蝦子看起來新鮮,便用甲醛浸泡過,那股臭味很明顯,可聞出端倪。
現流魚→如果有腐臭味或藥味,就不能買!古人毒魚是用藤類植物把魚迷昏,現代毒魚集團手段太兇殘,會使用「氰化鉀」來把魚毒死;氰化鉀是劇毒,攝入體內會中毒,甚至死亡。另外,有些養殖業者為快速處理魚群生病的問題,以「硝基呋喃」、「氯黴素」投藥,這些藥物殘留在魚身上,人吃了之後會容易致癌或引起血液疾病。建議買現流魚時,不要只看鰓紅不紅,還要聞聞是否有腐臭味或藥味。
醃漬類:醃漬品有其特殊風味,傳統做法是用鹽讓食物軟化和出水,藉此延長保存期限。現在很多醃漬物會添加化合物,有些透過嗅覺即可發現。

榨菜→漂白劑用聞的就知道,一定要特別注意!榨菜的原料是大芥菜的底莖,屬於瘤狀突起,製作過程需以重物壓榨,所以稱為榨菜。為了好吃,通常會以過多香料調味,而且鈉含量爆表;因水份多、容易腐敗,不肖廠商便添加乙二烯酸鉀(防腐劑);為了讓顏色好看,漂白劑也加進來作用──用聞的便會知道,這顆榨菜已變成化工產物,絕不是真食物。
筍乾→聞起來太酸、刺鼻就不建議購買!真正的筍乾是用麻竹筍,歷經清洗、水煮、發酵、曬乾的步驟而製成,它的味道應該是清香,而非刺鼻。為縮短製程時間及確保製作的成功率,有些廠商會添加醋精,這對身體當然有害。購買前先聞過,若覺得鼻黏膜不舒服,就不建議購買。

▲有些筍乾會添加醋精,購買前要先聞一下。(圖為無毒安全筍乾 )
方法3 手摸→感受食物的「彈性」、「厚膜」及「黏性」!
每種食物有其特質,當手感好到過頭,就得小心了。

蝦仁→摸起來太Q彈,就是有問題!為了讓蝦仁有彈性、不軟爛,有些魚販會添加硼砂;如果摸起來太彈Q,最好不要購買。事實上,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購買剝好的蝦仁,應該購買新鮮的蝦子,回家自行剝殼。
米麵製品→放著都不會變硬,表示摻有修飾澱粉!為了方便製作及降低成本,同時滿足Q度和口感,有些廠商在製作麵條、米粉、麵包、饅頭時,會加入修飾澱粉。麵條燙熟、饅頭蒸好之後,如果放著都不會變硬,即表示摻有修飾澱粉。
海帶→看起來太綠、摸起來軟爛都不宜購買!買海帶之前最好摸摸看,太軟表示用藥水膨發很久了,建議選擇較硬的;避免挑選深綠的海帶,因為大多是用工業增色劑(銅葉綠素)處理過。非買不可時,用水沖洗後再浸泡一段時間,烹煮前再度沖洗乾淨,以免有藥劑殘留。
木耳→沒有蒂頭、摸起來又厚又軟的不能買!看到過於大片的木耳最好摸一下,如果摸不到蒂頭,而且又厚又軟會黏手,極可能是用藥水發泡的,我不建議購買。此外,由於黑木耳售價太低,菇農不願意送工廠乾燥,所以多數是放在陽光下曝曬,因此容易有汙染問題。購買時,還是要找信譽良好的商家才能安心。
貢丸/魚丸→壓下去就彈起來的丸子,絕對不能吃!如果貢丸、魚丸看起來很白、聞起來很香,出手摸摸看吧!好的貢丸按壓時肉質會陷入,不會立即回彈:如果摸起來像彈力球的丸子,可能含有大量「黏著劑」和「硼砂」,千萬別吃!

▲選購貢丸時,要記得輕壓,感覺一下肉質會不會太Q彈。
方法4 口問→「食材產地」及「生產履歷」的標章!
我在買東西時,一定會問食物來自何地?是本產或進口?是哪個季節的收成?有無生產履歷?知道這些訊息後,我才能判斷能不能購買。
食材產地:台灣糧食約70%仰賴進口,對於輸入國,我們無從了解其農漁畜牧業的全貌,但留意國際新聞動態,仍可一窺其種植和養殖環境,當某國狂牛症、口蹄疫肆虐,或土地遭受除草劑危害時,就應避免購買
米→盡量不買外國米,品質難以保證!米的種類很多,一般人頂多知道糙米、蓬萊米、在來米、糯米等差別。台灣米既新鮮又高品質,市面上充斥的進口米可能來自美、越、澳、泰等國,購買時最好詢問米店老闆或看清標示,儘量支持本國米農,讓台灣糧食的自給率提高。此外,除了關注新舊米、製造日期,米店的保存方式、環境通風狀態、是否真空包裝等,也都值得參考。
茶葉→要問清楚產品來源,以免被騙!我知道少數茶農在種茶時,曾把化學香料拌進土裡,或在做茶時放香豆素來增添茶香,可惜這些無法透過眼睛、鼻子來得知。我認為透過多問、多請教,了解茶葉的產地和栽種時間,是消費者能捍衛自己權益的方法。

▲買茶時,不僅要問清楚產品,同時聞聞看有沒有酸味,才能安心。
*白佩玉這樣選!
標準的「生產履歷」標章怎麼看?
【檢視生產履歷4步驟】生產履歷就像是農漁產品的身分證,記錄種植或養殖過程,其特色是透明化,且有政府隨時抽檢把關。透過生產履歷,我們可以檢視4個部分。

▲產銷履歷驗證通過的產品標籤範例
1.看產區地點看看標註產地是否以種植該作物為主,並做合理的懷疑,例如薑種在山坡地才對,怎麼會是平原?海水養殖的魚,產地居然在山溪源頭,難道不奇怪?

2.看檢驗項目政府規定有不得檢出的項目,生產履歷上應標註清楚。

3.看養殖時間通常而言,海水養殖比淡水養殖需較長時間,例如用淡水養蝦90天就熟成,用海水養蝦則需4個半月〜5個月。

4.看用藥記錄包括農作物用肥、畜牧養殖業防疫、用藥的種類和過程等,都會加以記錄。


原文網址: 不要再被騙! 4招辨別真假食物 | ETtoday消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27/339512.htm#ixzz3kmRCy7od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留言